“大江和大湖,這是最江西最大氣的存在。”

在6月底7月初參加高質量發展江西調研行中,從贛北、贛中到贛南,一路看一路思,記者更感這句話之于江西是更大氣的告白。

江西,這顆長江流域的璀璨明珠。萬里長江自西向東,一路奔流而下,在流經江西時悄然拐出一道彎,留下152公里的江岸線。贛江、撫河、信河、饒河、修河共同匯入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經湖口融入長江。江西全省97.7%的面積屬于長江流域,“五河一湖小樹屋一江”共同哺育著4500多萬江西“老表”。

河流與村莊、江湖與農業,相依了千年。大江大湖是最先孕育農業文明的地方,卻長時間遭遇不同程度的外力侵襲。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西考察第一站就是長江九江段。在2016年2月考察江西時總書記殷殷囑托:江西生態秀美、名勝甚多,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不負總書記的囑托,不負人民期盼。作為長江經濟帶沿線中部唯一一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全國唯一的部省共建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試點省,江西各地為了守護江湖安瀾,筑牢生態屏障,做好“江和湖”的“進退”文章:新余市的仙女湖區“退養進氧”、吉水縣的同江片區“退荒進田”、萬安湖庫區“退漁進油”、陽明湖景區“退水進山”……在“江和湖”的“進與退”中,堅定了大江西發展生態農業的大選擇。

每一次選擇就是一種成長,每一次與江河的共鳴會帶來一種共振,生態與農業的同頻共振讓江西產業振興,如今,江西全省綠色有機農業總產值突破1200億元。

仙女湖區:“退養進氧”

7月1日,浙江杭州教師楊靚起了個大早去仙女湖畔吸吸氧。這已經是她連續到仙女湖度假的第3個年頭,仙女湖每立方厘米2000多個的負氧離子讓她感覺“空氣能洗肺”。

而在10多年以前,仙女湖區畜禽養殖、承包養魚等產業蓬勃發展,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仙女湖因環境問題“病得不輕”。

“我們要從靠水吃水到靠水護水。”喚醒仙女湖的是當地最早“醒來”的村民。河下鎮垱頭村是仙女湖區的核心區域,在水上折騰了30多年的村民李小騰終于在2016年上岸了。從漁民轉型為江西仙女湖漁業公司員工。

為保護仙女湖生物多樣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仙女湖區先后關停全區范圍內畜禽養殖場664家,315座水庫山塘全部退出承包養殖;新余市成立了仙女湖漁業公司,從此仙女湖8萬畝水面統一為一個經營主體、一個品牌、一個經營模式,嚴格實行“人放天養”的生態養殖模式,發展凈水養魚、碳匯有機漁業。

綠水青山換來了“金山銀山”。近年來,仙女湖漁業公司每年可捕撈有機生態魚類水產品五六百萬斤、產值約5000萬元;仙女湖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3年達到25319元;仙女湖平川斷面水質穩定為Ⅱ類水。

和李小騰一樣,通過“退養進氧”,仙女湖區10萬百姓過上了“生產興旺、生活和美、生態良好”的三生有幸新生活,仙女湖這個傳說中的七仙女之鄉如今已經成為魚躍人歡的生態家園。

同江片區:“退荒進田”

“今天凌晨2點起已陸續有3萬余斤清水龍蝦被運往粵港澳大灣區,‘五一’前后一天能超過10萬斤,當天就能端上大灣區的餐桌。”7月1日,在位于贛江西岸的吉水縣同江萬畝稻漁產業園,盤谷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銀忙得不亦樂乎。

現在忙得不亦樂乎的王銀以前卻愁容滿面。“以前這個片區近萬畝地小樹屋水患頻繁,土地經常被淹,水淹過后,雜草瘋長,由于十種九不收,村民只能用來養牛。久而久之,這里成了萬畝荒草地。”王銀帶著記者爬上了樓頂,指著一大片現在的稻蝦田說,昔日的荒草地如今變成了“養蝦天堂”。

這樣的華麗轉變緣于吉水的科學決策——“退荒進田”。2017年,吉水縣委、縣政府決定以產業興園、開放辦園、精品建園為理念,高起點規劃,以“基地+公司+合作社+脫貧戶”為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土地流轉、集中連片發展稻蝦共作、稻蟹輪作等形成生態種養多業態的發展格局,從而將這塊土地變成了稻漁綜合種養的萬畝良田。

“小龍蝦對水質特別敏感,因此我們引贛江清水灌溉稻蝦田,而且養殖過程中不用化肥農藥,做到全流程生態養殖,既保證稻蝦品質又保護這片水域。”王銀笑著說。

養生態蝦,種綠色稻,一田雙收。王銀算起立體種養賬頭頭是道:“畝產有機稻800斤、小龍蝦300斤舞蹈教室,畝利潤達5300元,稻米更好吃,收入增5倍。”

今年上半年,據初步統計,同江片區蝦產值達到聚會5760萬元。一個片區示范帶動了一個縣特色產業的發展。吉水縣大力發展小龍蝦產業,通過引進良種、推廣標準化養殖技術、建設小龍蝦交易市場等措施,不斷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截至目前,吉水全縣共培育清水蝦蟹產業經營主體96家,涉及全縣18個鄉鎮98個行政村,累計發展清水蝦蟹產業面積4.8萬畝,位居全省前列,總產值達6億元,榮獲“中國清水龍蝦之鄉”稱號。

萬安湖庫區:“退漁進油”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南宋丞相文天祥在歷經萬安縣惶恐灘時寫下了名詩《過零丁洋》。

如今,惶恐灘已經“靜臥”在萬安湖湖底。萬安縣的漁民不再惶恐,退捕轉產的漁民過上了“退漁進油”的新生活。

“以前漁民靠水吃水,漁民紛紛到贛江萬安段和萬安湖、心安湖捕魚為生。”萬安縣農業農村局黨委委員郭渭華說,以前濫捕盜捕現象時有發生,結果是賺了小錢、壞了生態。為此,萬安縣推進漁民退捕上岸工作。

151戶300多名退捕漁民上岸怎么就業?萬安縣利用各種渠道幫助漁民轉產,其中立足本地資源、引導退捕漁民發展油茶產業成為漁民們熱衷的就業選擇。

萬安縣油茶產業是全縣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庫區油茶種植面積近25萬畝。“我已經從事捕撈40多年,為了給子孫后代留下一個良好生態環境,我愿意從靠水到靠山,在庫區山地種植油茶。雖然退了漁,但進了油,這筆賬劃算。”芙蓉鎮退捕漁民游道法先行示范,在當地發展油茶種植20畝,年收入達到6萬多元。

退漁進油,富了漁民,好了生態。近年來,在萬安“一江兩湖”部分水域,被譽為“水中活化石、鳥中大熊貓”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秋沙鴨遷徙到此,成了檢測當地水環境質量的指示物種和水域環境的“生態試紙”。

小樹屋

陽明湖景區:“退水進山”

“一江連五湖,一線串五珠。”位于贛南的上猶縣水系資源豐富,被稱為“九十九曲河”的上猶江自西向東貫穿縣境南部,全長198公里,上猶江因建水電站而形成一江串湖。比杭州西湖大40倍的陽明湖是贛州中心城區重要的飲用水水源;陽明湖、南河湖這兩湖區既是旅游的核心景區,更是飲用水輸送的重要“水塔”。

可污染曾經對“一江五湖”來說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這樣的情景,庫區移民劉建招至今回憶起來仍歷歷在目。“人在‘水上漂’,魚在湖下哭,污染物排放在湖水中,影響到了上猶江的水質,魚越來越難打,還有部分魚都滅絕了嘞!”劉建招說。

“絕不讓生我養我的江湖再‘流淚’。為了一湖清水,作為第一個‘水上漂’,我要起到帶頭作用,于是我的小魚館經歷了3次搬遷。”劉建招說,“一開始在湖面經營,后來搬離到湖面20教學場地米處,依舊在湖邊,還是對湖水有污染。為了更好保護陽明湖湖水,又再次響應政府號召,離開湖邊,回到山里的家中經營魚館。”如今,她的“老字號魚館”位于山腳下,生態良好加上附近經常舉辦賽事,魚館依舊門庭若市。

近年來,上猶縣通過積極開展湖面綜合整治、引導漁民轉產安置等工作,560多戶“水上漂”漁民全部轉產搬遷上岸,拆除漁棚4.3萬平方米、網箱2萬多具、水上餐館30多家,陽明湖周邊5公里范圍全部劃入畜禽禁養區……

漁民從湖邊上岸后,就業何處是歸宿?“退水進山!”為了保護一湖清水,上猶縣委、縣政府決定向山上“進軍”,聚焦打造全國首個森系主題旅游度假目的地,以建設森林康養民宿產業集聚區為主線,打響“森宿上猶”旅游品牌,使上猶縣入選江西全省唯一的國家級全域森林康養試點建設縣。

如今,以陽明湖為核心景區的上猶縣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后花園。今年1至6教學月,上猶全縣接待游客520.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48.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89%、15.56%。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